1 实验方法
采用 316L 不锈钢、钼铁、Ni 板、金属 Cr 和氮化铁 等原材料,在中频感应炉中熔炼,浇注后试样的化学成份 如表 1 所示。
采用SX2-4-10Z型箱式电阻炉(上海博讯提供)将试样进行 1180℃保温 2 小时后水冷的固溶处理。试样采用 Murakami 试剂刻蚀, 在型号为 Olympus XJP-300 的光学电子显微镜上观察其 显微组织。采用 CHI650C 电化学工作站进行极化曲线测 试,采用典型的三电极体系,辅助电极为 Pt 电极,参比电极 为饱和 KCl 甘汞电极(SCE)。腐蚀介质为 3.5%NaCl 溶液, 溶液温度采用恒温水浴控制,水浴温度分别设置为 20℃, 30℃,40℃和 60℃,初始电位为-800 mV,以 5mV/s 的速率 向阳极扫描,至 1200mV 结束。
2 实验结果与讨论
2.1 材料的组织
1180℃固溶处理后的显微组织。灰色基 体组织为铁素体组织,白色无规则圆块组织为奥氏体组 织,组织中未观察到其他新相。采用 EDS 分析铬、钼和镍 元素在铁素体、奥氏体相中的含量,并采用合金元素分配 系数 KM 来表示合金元素在两相中的分布,铬、钼和镍元素 的分配系数分别为 1.21、1.52 和 0.68。铬是形成铁素体的 主导元素,由铬的分配系数 1.21 可知铁素体相中含有很高 的铬,钼元素对形成铁素体相不起主导作用,钼在铁素体 相的含量较高,钼在高温下其扩散能力比铬元素强,钼会 向奥氏体相扩散。镍是强奥氏体 形成元素,由镍的分配系数 0.68 可知,镍在奥氏体中的含量远远 大于铁素体中的含量。
2.2 温度对含氮不锈钢耐蚀化平台
表明试样在 3.5%的 NaCl 溶液中具有较好的钝化 性能,试样在低温时,维持钝化的区间较宽。极化曲线过了 d 点后,腐蚀电流密度急剧上升并不断增大,d 点电位为试 样的点蚀电位 Eb,此时试样表面发生了稳态点蚀。试样在 20℃时的点蚀电位为 1.2V,30℃时为 1.1V,40℃时为 1V,在 60℃时的点蚀电位为 0.3V,由此可见,随着温度的升高,点 蚀电位逐渐降低,点蚀电位 Eb 降低,说明试样发生点蚀的 倾向增大,与 20℃温度下试样的 Eb 相比,60℃下 Eb 降低最 多,降幅高达 0.6V,其次是 40℃和 30℃。Eb 为点蚀发生的 可能性和倾向性提供了评价依据,点蚀电位为在钝化金属 表面上能引起点状腐蚀的最低电位值称为点蚀电位。由此 可知,随着温度的升高,不锈钢发生点蚀的可能性和倾向 增大。另一方面温度升高, 氧在水中的溶解氧降低,使得受到破坏的钝化膜不能再次 被钝化。氧的溶解量、溶液中离子的运动速度、溶液温度是 影响不锈钢表面腐蚀电流密度的主要因素,温度越高,溶 解氧含量越低,溶液中离子运动速度越快,试样表层腐蚀 电流密度越大,材料的耐蚀性越差。试样在 20℃、30℃和 40℃溶液中时,H2O 和 O2 容易在氧化膜上吸附,试样的钝 化膜完整,当温度升高至 60℃时,试样从活化区(曲线 bc 部分)之后直接进入钝化区,且钝化区间很短,在 0.1V 左 右发生点蚀,温度升高,点蚀电位越低。另外,温度的升高 导致的溶解氧含量下降进而降低了钝化膜表面微观区域 的 pH 值,影响钝化膜的稳定性。温度越高,Cl离子活动能 力增强,与表面钝化膜的碰撞几率越大,可以把钝化膜中 的氧排挤掉,与钝化膜中的阳离子结合形成可溶性的化合 物,诱发点蚀,使钝化膜对机体的保护作用减弱。由此可 知,温度对不锈钢表面钝化膜形成有很大的影响,一般而 言,钝态不锈钢表面的钝化膜处于不断溶解和修复的平衡状态。在含有 Cl的溶液中,Cl一般优先吸附在钝化膜上, 把氧原子排挤掉,和钝化膜中的阳离子结合成可溶性氯化 物,新露出的金属基底则形成点蚀源,进一步发展为点蚀 坑,温度的升高提高了 Cl的吸附,使得不锈钢钝化膜的稳 定性受到破坏,材料的耐蚀性急剧下降。
3 结论
本文采用电化学工作站测试了含氮不锈钢在 20℃- 60℃温度下在 3.5%NaCl 溶液中的耐蚀性能。结论如下:
(1)随着溶液温度的升高,试样的腐蚀电位逐渐降低, 试样发生腐蚀的倾向增大。
(2)试样的腐蚀电流密度随着溶液温度升高而增大,材 料的耐蚀性能下降。
(3)试样在较低的溶液中,在表层易于形成难溶化合 物,产生钝化现象;随着温度的升高,溶液中氧含量降低, Cl离子运动速率增大,不锈钢表面的反应变得剧烈,材料 的耐腐蚀能力急剧下降。